视频简介:《小巫师》
该阶段的曲目是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的,作曲家极力用起伏的音乐表情来营造故事人物性格及情节变化。父母可先把故事说给孩子听,让孩子认识故事中的角色,再与孩子共同来听音乐中的故事如何演进,结局如何……这个阶段根据奥尔夫理论,以游戏的方式将音乐与绘画、诗歌、表演等形式结合,从而对孩子语言能力进行训练。通过两三个月的训练,5-6岁的幼儿可以达到小学三年级作文水平。
《指导手册》中《小巫师》的指导内容如下:
作品简介:
杜卡的《小巫师》是从歌德的一首同名叙事诗获得灵感而写出来的。这首标题性弦乐小品,虽取名交响诙谐曲,但与交响诗更为接近。这首曲子结构自由,由于音乐的形象相当鲜明,还由于作者在总谱上对音乐的主题及其情节发展作了不少说明,细心的听者很容易随着音乐去跟踪这部悲喜剧的各个历程。原来的故事是对当时宗教情绪和神秘主义倾向的尖锐讽刺。故事写的是一个小巫师趁他师傅外出的机会,私自实验他偷听到的一个咒语的威力,但由于他只记得起咒的法术而忘了解咒的办法,终于酿成了大祸。
欣赏提示
乐曲开始时有一段简短的引子,预先提示老巫师密室的神秘气氛,这段音乐在曲终前老巫师出现的瞬间还可以听到它,根据作者的提示,引子是从“无数的咒语动机”开始的,这是总共只有三个音节的符咒,给人留下神秘的深刻印象。这个动机反复两次,每次都由木管乐器上的扫帚主题予以接应。这是一个奇怪形状的跳音音型,却是全曲赖以构成的基础。在引子中它的进行还保持连贯,富于表情,但在诙谐曲中由三个大管奏出时,则纯粹是断音音型,非常活跃。这一形象几乎始终不变的贯穿全曲。第三个主题是小巫师,这是一个非常欢愉的主题,非常活跃;第四个主题是用半音进行的和声相伴,类似一种用加重的音强调的呼喊,它在乐曲中先是用来表示小巫师对扫帚发出的停止挑水的命令,后来就变成了小巫师急于呼救的哀号了。在引子结束之后,音乐有片刻的停顿,这是小巫师焦急的静候咒语发生效用。然后,扫帚慢慢的活了起来的过程,音乐表达的极为鲜明。当乐曲的扫帚主题在大管、小号、小提琴、法国号上反复传递的时候,曾有一个半音阶进行的主题不时穿插呈现,这是水缸溢满、到处流水的生动描绘。随着音量的急剧激增,直到小巫师大声急呼停止而不发生作用之后,可以听到全乐队猛力的两击,象征小巫师劈扫帚的动作。
亲子互动
1、请你先给孩子讲述《小巫师》的故事。
提示:按照原先的故事,用孩子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来讲述,同时可以让他们画几副插图。
建议:语言的描述能力是考察孩子智商水平的重要指标。讲述故事、表演故事,是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2、请你跟着音乐表演“扫帚挑水”这一段。
建议:正确掌握音乐的节奏与感觉是学音乐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感觉音乐的气氛并用手上的各种方式表示出来。
3、给故事加一个结尾:老巫师走了以后,小巫师会怎样呢?
提示:可以做一道选择题,让他们任选一道作为答案。
建议:思维的发散性训练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关键。孩子不需要一个固定的结果。孩子们希望按自己的期望结束故事,多给他们一些空间,也许又有一位小说家诞生了!更重要的是细心的家长还可以从孩子的结尾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4、《小巫师》的故事能给你什么启示?
建议:认真理解故事,不要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是训练语言与作文能力的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