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公司动态

学习能力:语文教育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2-03-29 16:00:00

    小学是打基础的,主要应打好三方面的基础:第一,打好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第二,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要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第三,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义务教育结束后一部分学生要走向社会,小学阶段当然还不太可能,但小学是基础的基础。要打好这三个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语文的基础。语文是交流的工具。人都是在学语言的过程中长大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能听懂别人讲的话,看懂别人的文,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学校教育中,识字是第一步。小学阶段,要求会认3000 个常用字,会写2500 个字,日常生活中90%的字都基本涵盖了。会识字写字了,才可能看懂别人的文章,才可能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首先要将语文看作一种工具。

  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代表一个民族、一个种族表达它的思想的工具而不是一般的工具。语文离不开思想。语文本身涵盖着民族的文化,涵盖着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财富。从上个世纪50 年代末开始,语文教育界就开始为语文是工具还是文化争论不休,我的意见是没有必要争论,因为二者缺一不可。但是从打基础来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首先要打好工具性的基础,将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掌握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学生所能体会到的文化内涵才能不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问题。知识不能削弱,并不等于知识不能降低要求,知识点太多,学生学不过来,降低一点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可以的。现在不是知识多,学生学少了,而是学生学的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不是不断增长的知识;不是灵活运用知识,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不对。我们要把握好三个概念:信息、知识、智慧。知识是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求真,但是信息不一定求真,可以是坏的、不好的信息。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多不会灵活运用,就变成书呆子了。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量太庞大了,有了智慧,反过来又能更好地选择信息,知道应该学习什么,积累什么。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不能看得太窄。讲语文学科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理解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汉语、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语文教学要抓住工具性和文化性的统一。

  其次,语文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教学主要通过一篇篇文章来进行,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反映。教材在选文时,应多选一些历史上优秀的篇章,优秀的诗词。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等等,无论是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都可以在选文中有所反映。


  另外,当前的新教材选编了很多新课文,删了一些老课文,这方面教材编者当然最有发言权,我只是想强调,选什么、删什么应该更慎重。比如,前些日子争论激烈的《狼牙山五壮士》要不要从教材中删去,支持者的意见之一是《狼牙山五壮士》所反映的时代与现代社会在时间上有差距,越来越难以勾起师生的共鸣。这种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岳飞难道不是离我们更远吗?文天祥不是更远吗?我觉得这篇文章本身删与不删并不是很重要,关键看选或删的标准,也就是文章是不是表现了美好的思想情感,文字是不是很美,能不能很好地表现英雄壮烈牺牲的美,富有感染力。一句话,教材选文应文质兼美

另外,选文还有一个民族感情的问题,如果以前没有被选入教材,现在要不要上可以讨论;过去选入了教材,现在要拿下来,就要慎重,因为一些经典课文很多人都读过,甚至影响到了几代人的思想感情。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

注意力训练: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训练: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训练:注意力出现障碍时的五大表现